社会协同 共建共享 | 探索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发布时间:2021-12-27动态浏览次数:10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依托市级基地等平台,协同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一、强化党的领导,系统构建协同工作体系

一是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委书记亲自领衔,形成学校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等各方面逐渐加大支持力度。从 2018年起,每年投入 100 万余元,累计提供近 1200 平方米空间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是构建协同工作框架。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建设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整合牛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专家力量、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等卫生系统专业机构、上海北辰软件股份公司等专业公司,集聚了 50 多家单位的 100 多名专家,搭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支撑框架。

三是形成特色工作理念。针对学生自信心、自尊心急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养急需加强等民办高校心理工作特点,学院形成“应知、应会、应研”三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应知即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改善心理状态的方法途径等,应会即掌握几项心理保健的方法,应研即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等。

二、强化内涵建设,努力打造特色工作品牌

一是共建心理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整合各方专家开发心理健康课程,开展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体备课,共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专委会的心理网络课程,当日点击高达 10 万余人次。与社会专业心理机构合作,服务民办高校心理指导与咨询,疫情期间的心理援助达 100 万人次。

二是建设实训基地。以“身心一体化”素质提高为目标,建设“心空间”场景减压、艺术舞动抗忧郁、“迈克房”适应性、仿真“恐惧脱敏”、审美心理等六个实训室,强化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开展心理实训,实现知行合一。

三是开发学习系统。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开发“暖心口袋心理咨询师”随身 App 系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知识,并作为应急援助处理系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远程化、多样化和互动化。目前,该项目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计算机软件与著作全部专利。另外,编写《心理自学漫画丛书》《新概念网络心理力学》作为配套学习资源。

三、强化示范辐射,积极助推整体工作水平

一是设立市级基地。2018 年,学校成为上海市教委设立的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设计布置 3000 多平方米的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历程展览,通过照片、文件、书籍、奖杯等,总结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重要教育实践、重大科研成果等十大方面的工作,作为上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示的窗口。

二是服务队伍培训。实施“住校学习”形式的高端心理健康教育研修计划,举办“民办高校领导研修班”“骨干教师中国文化心理学研修班”“心理中心主任和学工部长心理教育管理研修班”等培训,提升本校党政干部、心理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等群体心理工作素养,同时辐射上海 17 所民办高校,实现民办高校领导、心理中心主任等群体全覆盖。

三是搭建研讨平台。先后举办“长三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作会议”“党的教育方针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高峰论坛”等,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搭建民办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交流研讨平台,助力上海及长三角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提升。

后续,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不断深化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建设,提高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建好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继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