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震旦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发布时间:2016-10-28动态浏览次数:44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属非赢利性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现任董事长张沈,院长陈力华,党委书记黄晞建。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要求和上海市相关会议的部署,本校重点围绕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对照评估指标,开展如下自评。

第一章 学校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

(一)培养目标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创造能力、高尚人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办学理念

1.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秉持校训“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讲教理”和“以人为本、育人育能、德育为先、教会做人”的核心理念,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坚持把特色发展作为学校的强校方略

主动融入国家和上海地区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产学融合,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支撑经济转型、推动自主创新、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3.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多元办学体制和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推动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4.坚持把国际化作为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按照上海高等职业教育推进国际化的总体要求,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国际合作办学内涵,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化办学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打造学校国际化教育特色品牌。

5.坚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完善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上,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专业设置

1. 2015年设置专业

学院

专业

公共卫生与护理

护理、营养与食品卫生、食品营养与检测、药学

机电工程

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中外合作)、建筑工程技术

新闻传媒

新闻与传播、应用艺术设计(艺术类)、广告设计与制作(艺术类)

经济管理

国际商务、工商企业管理、会计、投资与理财、应用英语、应用日语

东方电影艺术

戏剧影视表演(艺术类)、音像技术(艺术类)

2. 2016年设置专业

学院

专业

公共卫生与护理

护理、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营养与检测、药学、呼吸治疗技术

机电工程

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中外合作)、建筑工程技术

传媒艺术

传播与策划、出版与电脑编辑技术、应用艺术设计(艺术类)、广告设计与制作(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艺术类)

经济管理

国际商务、工商企业管理、会计

东方电影艺术

戏剧影视表演(艺术类)、音像技术(艺术类)

教育

学前教育、应用英语(少儿方向)

(四)在校生人数

2013

2014

2015

人数

3787

3966

4270

 

二、招生情况

  (人)

2013

2014

2015

统招招生

计划招生数

1250

1083

1522

实际招生数

705

744

914

其中:第一志愿报考数

530

603

885

自主招生

计划招生数

640

817

678

实际招生数

648

884

660

其中:自主招生报名数

1312

1618

1090

这几年每年报考本校的上海考生报名人数和上线人数均超过招生计划数,只是外省市生源形势严峻,招生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为此,学校科学合理地编制招生计划,加大招生宣传工作力度,做好招生录取工作,确保录取人数能够维持一定规模。首先,适应市场需求确定招生专业,或微调专业方向,拓宽招生渠道;二是,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学校多年来在各省市的工作基础、招生状况、本年度生源变动情况以及各地考生对不同专业的喜好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后,合理投放招生指标;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开通“震旦招生微博”、“震旦招生邮箱”、“震旦学生QQ群”等网上互动平台,并新增直线招生咨询电话,专人负责即时回复、更新;四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二级学院办学的主体地位与招生工作的主导责任,强化专业建设,鼓励学院调整与优化专业方向,在同类专业中办出特色,以专业影响力赢得考生、家长与社会的认同;五是,加强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反馈和分析,发挥就业对招生工作的导向作用。

三、毕业与就业情况

(一)毕业情况

 

毕业人数

2013

2014

2015

1233

1389

870

直接升学(人)

8

2

2

直接就业(人)

1068

1054

865

自主创业(人)

2

2

1

(二)毕业生获职业资格证书情况

 

2013

2014

2015

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人)

371

469

344

行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人)

299

325

280

占当年毕业生比例(%

54

57

72

(三)就业情况

 

2013

2014

2015

当地就业(人)

640

632

519

中小微及基层就业(人)

854

843

692

国家骨干企业就业(人)

10

10

8

四、师资情况

学历教育在校生

()

专任教师

()

外聘教师

()

折合教师总数()

生师比

4624

208

72

244

17.9

学校中双师型专任教师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35.1%

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职称的人员占3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占57%45岁及以下的人员占56%

五、教学基本条件

(一)办学经费收入

(经费单位:万元)

年收入项目

2013

2014

2015

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

1030

566

1024

事业收入(学杂费收入)

4400

5522

2234.4

纵向科研

44.5

38

27

总计

5474.5

6126

3285.4

学校收入全部用于办学,2015年生均经费为8100元左右。

(二)办学条件

⒈土地与建筑面积

学校权属土地总面积133400平方米,实际使用面积112961平方米。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46676平方米,生均近13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48345平方米,生均11平方米。

⒉ 图书资料

学校馆藏纸质图书41.14万册,中外文期刊361余种,另藏有电子图书855 GB

⒊实践教学场所

拥有校内实践基地37个,实践教学工位1000个,生均0.2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5个,2014学年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学时总量为228060。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基本满足全部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20132015年学校支付企业兼职教师的课酬总额分别为867万元、1000万元、1000万元。

⒋ 仪器设备

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为3770万元,生均8931元;20132015年,资产总值逐年新增609万元、487万元,年均增长率达23%

⒌校园信息化

校园网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为100Mbps,教学用终端(计算机)1416台,网络信息点800个,数字资源总量855GB,上网课程数10门,部分专业有虚拟实训软件,无线网络校内全覆盖,校园“一卡通”已用于校内就餐、图书借阅、校内购物、住宿管理、教职工考勤等。

校园信息化管理日臻完善。已实现行政办公管理、教务教学管理、招生就业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资源库系统、课堂及实践教学系统、数据管理系统、网络及信息安全系统。

第二章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举措与成效

一、开展素质教育

(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本校是“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教卫系统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注重大学生公民素质、法律意识、道德修养教育,并把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和树立社会责任感作为人格养成的基本要求。在董事会和院党政领导下,思想政治教学部高质量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方案,学生工作系统积极构建预防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拓展“易班”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精心培育科技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大学生军训营等校园文化品牌,构建课内外、校内外德育教育体系。

德育教育,重在知行合一。本校学生用实际行动向社会展示“积极向上、奉献社会”的风采,如: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已常态化,每年都会有1200余人次,参加上海市大型社会活动服务工作、公益活动和爱心助残助老活动,业已成为享誉社会的校园文化品牌。又如:根据在校生规模按比例计算,本校是这几年上海高校中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和无偿献血的人数最多的学校。2013年,学校获得上海市红十字会“志愿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活动优秀组织奖”。还比如,本校2013届学生王帆在暑假期间突遇家乡山洪暴发,只身勇救落水者,被当地媒体赞誉为“90后最美大学生”,荣获2012年“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二)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增强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学校从2010年开始,每年举办以“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展示技能”为主题的科技节。科技节活动内容很丰富,其中以学校组织的技能竞赛最为精彩,竞赛项目突出与就业岗位需求相结合、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与全国技能大赛相结合,学校动员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竞赛。

学校很重视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宝山区、上海市、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2015年,本校学生获得上海市“聚文杯”电子商务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并代表上海市职业院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一举荣获“电子商务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还获得1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业口语二等奖。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海选拔赛中“文秘速录”获团体一等奖、“电子商务技能”获团体二等奖,在全国“文秘速录”项目比赛中获团体三等级。

(三)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学校体育教学部结合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积极探索体育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搭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体育专项训练,让学生充分展示、发挥自己的个性与体育特长,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品格与集体主义精神,在赛场努力拼博,为学校争得荣誉。本校大学生跆拳道运动队在教师的指导下战绩斐然,2014年在上海市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上夺金掠银,获得多项冠、亚军,2015年再接再厉,又在同一赛事,斩获14项冠军、6项亚军、4项季军和2项第五名,称雄上海高校。

(四)重视素质教育“硬件”环境建设

2014—2015年度,翻修了大礼堂,改建了会议中心、实验剧场、健身房,新建了校园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为开展素质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二、专业建设

(一)建设特色专业

根据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基础,按“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学校启动“085 工程”建设,并以“085 ”专业为基础,确定食品营养与卫生、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3个专业为学校重点发展专业。重点提升本校面向国家紧缺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以点带面,引导全校专业布局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食品营养与卫生专业是上海市教委教学高地建设专业,发展方向就是要适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建立。其校内实训、实验室向社会开放,接受工厂、社区、医院所需检测标本;师生走出校门,开展食品安全、营养咨询和食谱编制的咨询活动,对宝山地区宾馆、饭店食品卫生进行调查并提出改进意见;承接多项研究课题,如上海市6种鱼类脂肪酸和重金属含量的初步研究、肉类食品中人工合成色素和防腐剂的研究、“茶籽油对糖尿病病人的干预”课题中的血清中各种脂肪酸的测定;2015年又与宝山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签订了“食品安全监管技术合作协议书”。校内已建有食品营养与检测、理化、微生物、标本展示、营养膳食等实训、实验室;校外建有上海春之堂保健品公司、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等8个实训基地。

数控技术专业于2010年获得中央财政专项扶持,人才培养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现有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内建有4个实训、实验室以及数控技术实训中心,校外建有上海不二越精密轴承有限公司等3个实训基地。专业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模块化”和“双证书”制度设计、组织教学,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学生毕业时能够获得与本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证书。2015年,与黄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举办数控技术培训班;并正式挂牌为宝山区数控技术中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点。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源于本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建,于2012年获准成立,并于当年获得中央财政专项扶持。2013年,在学校特聘教授、原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须文波教授的指导下,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中心建成,设有物联网项目综合布线、传感节点、数据通信、应用程序等专项实训室。2015年,获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加州浸会大学合作举办物联网专业,旨在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外合作班已于2016年招生,学生40人。

学校希望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二)调整专业布局

学校始终以适应经济转型、技术创新和劳动力市场变化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布局,推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密切对接。“十二五”期间,新增数控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会计、音像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学前教育等专业,2016年又新设了药学、呼吸治疗技术等专业,另外,应用英语专业调整为少儿英语方向。标志着本校已从一所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发展成为拥有工、文、医、经济、管理、艺术、教育类专业的综合性职业院校,这在上海民办高职院校中绝无仅有。

专业调整不仅做加法,也做减法。学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调整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紧逼各(二级)学院加强专业建设。

三、课程建设

(一)“以综合素养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修订教学计划

为探索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确立了“以综合素养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方针,修订专业教学计划。该计划包含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两组课程体系,前组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和创造能力课程, 后组包括基本职业能力课程、专项职业能力课程、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校企合作项目) 和顶岗实习等课程。基本职业能力课程是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背景课程,课程内容是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是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和职业前瞻教育。专业认知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更好了解本专业的就业与发展、知识结构、技能要求、职业素养及课程设置,职业前瞻教育主要关注相关职业、行业的整体情况,旨在形成学生的从业背景。专项职业能力课程的设置依据首先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其次是相关职业技能对应的职业岗位资格证书,根据每项能力设置一组课程,每门课程的内容包括该项能力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项目。课程内容的培养标准就是与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一个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有几项主要的职业能力就可以设置几组职业能力课程,旨在完善学生的职业技能结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校企合作项目),是根据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设置的培训课程,与相关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学生的专项职业高级技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顶岗实习得到巩固和完善。

(二)落实“双证并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机制

改革课程考试,创设“学分银行”,完善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办法,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分转换制度以及学分积累,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推进校企合作项目(技师学院),强化教学、实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强调把实践教学各环节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形成了“课程实训、集中实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组织与指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证书考试。实践育人,成效可喜,毕业生中能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年年都有所提高,2013届为54%201457%2015届已达72%

(三)推进“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手段

学校要求课程都要按“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要求,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据此要求,不同专业的不同课程根据课程特性运用相适应的教学手段,有的课程引入了移动互联网,在课堂上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教学项目的教学互动,有的课程通过仿真软件开展教学,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职业能力的学习,有的课程完全在实训室进行,边讲课、边操作,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手段的变化也带来了课程考核方式的变革。在课程考核中加大了技能操作和岗位能力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同时在考试方式上,也根据课程的特性采取开卷、机考、答辩考、综合测评、撰写课程阶段学业报告等不同考核方式。

(四)加强教材建设,充实教学资料

遵照教育部关于高专高职教材建设的意见,学校优先选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获奖教材和特色教材,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与行业、企业联合编写教材。迄今,由本校教师任主编、副主编或参编的教材已公开出版20余种,编写校用讲义(含兼职教师编),包括实训教材、实践指导书共25种。

努力培育精品课程,鼓励编写优秀教材。20142015年,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2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四、师资队伍建设

健全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多元化阶梯和平台。学校确定青年教师必须达到“三个100%”的培养方针,即100%下企业,100%取得高级技能证书,100%有海外学习、培训经历),有计划地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不间断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资格培训以及出国培训。

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氛围。为青年教师构筑快速成长通道,包括:分批安排到国内外大学访学进修,鼓励没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只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继续攻读博士生。另外,大胆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学校中层党政领导,现在学校机关14个部处室中有8个部门的负责人是由青年教师担任的。在6个二级学院中,有4个学院的副院长是由青年教师担任。

激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参与科研,不断以科研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与业务能力。20142015年,学校有6位青年教师通过副高专业资格认定,其中5位被聘为副教授、1位被聘为高级工程师,实现了本校教师高级职称晋升的突破性进展。现在本校教师申报课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有明显提高,2016年获得3项上海市教委民办高校重点(重大内涵建设)科研项目,项目数在上海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除了常年聘请一批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兼课、兼职,形成一支非专任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外,学校还制订了“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每位专任专业教师制订进修“双师”计划,鼓励和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资格培训及考试。

建立“教学质量月”活动并形成制度,每学期举行一次,包括讲课比赛、说课比赛、教案比赛等活动, 该活动的开展, 一方面形成了校内互评互促的良好氛围、普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从中遴选一批优秀教师参加上海市青年教师说课比赛并争取获得好成绩。2016年,本校推荐三位教师参加上海市青年教师说课比赛,取得不俗成绩,分别获得了二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

学校一直按国家和上海市有关规定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2014年,参照公办学校的标准,全面提高专任教师工资水平和兼任、兼职教师授课津贴。2016年,与学校推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相匹配,推出新一轮全员薪酬激励方案,再次较大幅度地增加教师工资水平。

第三章 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

一、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每年年初学校都要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年的教学工作状况,布置当年的教学工作,重点是部署新一轮教学建设与改革方案。2016年,学校首先全面开展的工作就是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要求各专业对接国际、行业等职业资格标准,按高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调整课程设置与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完善“双证融通”。学校决定自2016级开始,将原来三年共145左右学分减为120学分,原每学期18个理论教学周改为17周,其目的是让学生多出时间参加更多社会实践和辅修其他专业,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每个专业遵照学校这个要求并按统一格式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名称、学分学时、授业进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不得少于50%

校院两级经过3个月的磨合,全新的2016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于2016年新学年开始付诸实施。

二、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迄今已颁布了40种与教学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规范性文件。教学管理遵循有法必依,有错必究,通过教风学风的整肃,学校建立了稳定的教学秩序,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例如,学校教务处、实践办、督导室会同人事处严格执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任课教师包括外聘教师必须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拖堂、不提前下课,未经学院领导和教务处同意不得擅自停课、调课,若有教师违反这些规定,将按情节轻重在不同范围内给予通报、批评和处理,并扣除一定数量的薪酬。又如:学校在2016年春重申了升留级制度,在2015—2016学年期末根据学籍管理条例,对55名学生作出留级处理的决定。一次处理如此多的学生在本校尚属首次,大多数学生及家长表示认同,并赞扬震旦学院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的力度与措施,尤其对全校学生有明显教戒作用。新学期开学,上课教师普遍反映,课堂秩序已有较大改观。

三、优化学生管理队伍

学校着力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专职学生管理队伍。二级学院建立了党支部(总支),辅导员、班主任都进入二级学院办公,并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旨在党建工作重心下移,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生工作落实到位。

二级学院党支部(总支)书记负责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学生处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管理;校团委负责社团组织和学团干部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各二级学院党组织具体负责辅导员队伍的培训、管理和考核工作。

学校拥有一支称职的专职学生辅导员队伍。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已呈年轻化趋势,新入职的都以硕士生为主。辅导员全部为中共党员。

学校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学生管理规章制度,重在学生行为规范和维护学生权益,包括各种资助項目管理条例。为了公平、公正、公开地落实国家和学校对学生的奖、助、贷、补、勤政策,学校制订了相应的评审办法和发放实施细则。为使学生不因学费困难而辍学,学校还制订了“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困难学生绿色通道实施办法”和“临时困难补助规定”等一系列保障性制度。

四、强化教学质量过程监控

教风和学风的监督和检查纳入学校日常工作,“三管齐下”做好这方面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学质量考评,包括评估课堂教学情况、抽查试卷、检查考试和监考情况、核实学生评教情况;督导室负责教风、学风督导;学生处组织学生辅导员和宿管人员督促学生遵守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作息习惯。各种违纪行为都记录在案并及时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呈报校领导,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在每周一中层干部例会上由教务处、督导室分别通报上述情况,并经常公布以学院为单位的排名,表彰先进,批评落后,促进工作,确保教风和学风的持续改善。

督导室建有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学督导室章程和教学督导室职责范围和岗位职责,督导室主任采取随机听课、巡视、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对教风、学风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在每个班级各聘请一名学生(不公开姓名)担任教学信息员,可直接向校长反映各门课程的教学实际进程及教风、学风状况。

五、加强实训中心建设

学校维持每年都有一定的基础建设投入,主要是用于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建设。现已建有数控机床、物联网应用技术等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中心,营养与食品检测、新闻传播、国际商务、机电一体化技术等4个上海市教委教学高地实训中心,另外还有护理、药学、汽车维修、图文出版、广告设计、国际商务、会计、(英语、日语)情景模拟、音像技术、影视表演、影视后期制作、形体训练等37个校内实训、实验基地。目前,各专业都有对应的实验、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生校内实训的需要。

每个专业都建有对口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校外实训基地共55家,其中有11家已经成为良好的重点合作伙伴,为开展紧密型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

学校建有独立办公的实践教学办公室,主要负责全校实践教学的统筹管理工作,还负责筹办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和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学校颁布了一批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包括“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实训指导教师职责”等

六、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

学校非常重视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改造与升级校园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管理信息化工作,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效能;继续开发扩大网络课程,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参与网络教研活动,完善学生学习方式。

七、提升国际化水平

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在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课程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国际间深度合作和交流。除了做好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外合作项目以外,力争新增一批中外合作项目。继续组织教师境外进修,考取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

学校在2016年年初完成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纲要”确定了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工作方针以及六个发展重点、八项主要任务。“纲要”提出的总体发展目标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不断规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结构、质量、特色、效益协调发展。在“一带一路”、“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从及“工业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构建一所充满活力的国际高端的现代职业院校。按照教育部等六部委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 “中职高职本科硕士”贯通的职业教育布局,建立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合作机制,在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本科职业院校。

学校广大师生坚信,在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踩准改革的步伐,借机发力,坚定不移地走好每一步,一定会实现既定目标!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docx (62.17 KB)
2016-10-30 14:58